
中國金魚文化吸收了儒、佛、道三家的思想精華。佛教強調(diào)修身養(yǎng)性,而道家的學說則為金魚文化注入了"天人和一"的哲學思想,樹立了賞魚的靈魂。同時,還提供了崇尚自然,崇尚樸素,崇尚真的美學理念和重生、貴生、養(yǎng)生的思想。
人化自然,在賞魚中表現(xiàn)為人對自然的回歸渴望。具體地說,人化自然表現(xiàn)為在賞魚時樂于與自然親近,追求寄情于山水,忘情于山水,心融于山水的境界;在思想情感上能與自然交流;在人格上能與自然相比擬并通過賞魚實踐去體悟自然的規(guī)律。這種人化自然,是道家"天地與我并生,而萬物與我唯一"思想的典型表現(xiàn)。
詩人韓愈"老翁真?zhèn)€似兒童,汲水埋盆做小池。一夜青蛙鳴到曉,恰好方口釣魚時。瓦沼晨朝水自清,小蟲無數(shù)不知名。忽然分散無蹤影,惟有魚兒做隊形。"可視為人化自然的極至。詩人也只有達到人化自然的境界,才能化自然的品格為自己的品格,才能以自己的"天性去接近自然",去契合客體的自然。


自然化的人"也即自然界萬物的人格化、人性化。把自然的萬物都看成具有人的品格、人的情感,并能與人進行精神上的相互溝通的生命體,所以在中國人的眼里,月有情、山有情、風有情、云有情,大自然的一切都是人的好朋友。全詩人化自然和自然人化相結(jié)合,情景交融、動靜結(jié)合、聲色并茂、虛實相生。
魚行水中,暢通無礙,佛教以其喻示超越世間、自由闊達得解脫的修行者。藏傳佛教中,常以雌雄一對金魚象征解脫的境地,又象征著復蘇、永生、再生等意。金魚還有慧眼之意,因為魚眼可透視混濁的泥水。
而金魚是源于晉、盛于宋。佛經(jīng)宣揚"人死精神不滅",因果報應,不殺生,不偷盜,不淫邪,不妄言,不飲酒,慈悲為本,行善修道等等教義。受"不殺生"的影響,民間偶然捕獲的奇異魚類,亦紛紛被送往放生池放生,久而久之,一些佛寺放生池便聚集了為數(shù)眾多的金鯽魚。不論是西林寺還是月波樓、六和塔。眾多歷史文獻中都有對佛教的頌揚及放生的記載??梢哉f,中國金魚從一開始萌芽,就與佛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(lián)系。